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 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积累词汇。
-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及写作特色。
-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童年时光的情感。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掌握对比手法的应用。
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及作者的深层情感寄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活片段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提问:“大家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吗?”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朗读全文,注意听准字音、停顿等基本要求。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不熟悉的词语,并尝试解决。
3. 分段落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读赏析
1. 百草园部分
-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百草园景色的句子,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 讨论为什么作者会如此喜爱这个地方?它象征着什么?
2. 三味书屋部分
- 对比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之处,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 探讨作者对于私塾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什么样的信息给读者?
(四)拓展延伸
组织一场辩论赛,题目为“现代教育是否应该保留传统私塾教育的优点?”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总结归纳
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强调对比手法的重要性以及本文所传递的人文关怀精神。布置作业:写一篇小作文,描述自己最难忘的一段童年记忆。
四、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草园——快乐自由
三味书屋——规矩束缚
对比手法
珍惜童年时光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设计方案,希望能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