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某些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在不断上升。其中,出血热作为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因其突发性强、病情发展快而备受关注。为了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的认识与防范意识,现就相关防治知识进行普及宣传。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由汉坦病毒引起,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主要通过鼠类等野生动物传播,尤其是黑线姬鼠、褐家鼠等,是主要的传染源。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但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吸入带毒尘埃也可能导致感染。
二、常见症状有哪些?
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2周。患者常出现以下症状:
- 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
- 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
- 面部、颈部、胸部潮红(“三红”)
- 乏力、恶心、呕吐
- 尿量减少,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三、如何预防出血热?
1. 防鼠灭鼠:保持家庭和工作环境清洁,食物密封保存,及时清理垃圾,防止鼠类滋生。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
3. 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如在野外活动或进入老旧房屋时,应佩戴手套和口罩。
4. 接种疫苗:目前已有针对汉坦病毒的疫苗,建议高风险人群(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人员等)及时接种。
四、发现疑似病例怎么办?
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且近期有接触鼠类或进入过可能存在鼠类的场所,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如实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民健康意识
出血热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只要我们增强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控,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各地应加强科普宣传,利用多种渠道普及相关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预防出血热,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科学应对,守护自身与他人的健康。
—— 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