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与白居易的酬答诗中的一首,属于古诗词单元的重要篇目。这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又体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词义和句意,但对于诗歌的深层情感和艺术手法仍需引导。部分学生对古诗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背景知识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 学习并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面对逆境时的豁达胸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掌握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
- 难点: 深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意味。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扬州的历史画面或配乐朗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你是否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你是如何面对的?”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诗歌主题。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情感。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 教师讲解背景知识:刘禹锡与白居易的交往,以及诗人当时的处境。
(三)深入品读(20分钟)
1. 逐句解析: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理解诗人被贬的痛苦与孤独。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体会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与物是人非的感慨。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引导学生探讨其中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乐观的精神。
2. 小组讨论:
- 诗歌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 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刘禹锡?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教师介绍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如《陋室铭》《秋词》等,拓宽学生视野。
2. 鼓励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逆境与成长”的看法。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强调诗人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与豁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困难。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怀旧伤感 → 感叹人生
↓
积极乐观 → 坚韧不屈
```
八、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人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用典”和“哲理”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可在课堂中加入更多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