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鼠赋》原文及赏析】《黠鼠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寓言性质的散文,虽篇幅不长,却寓意深远,语言精炼,富有哲理。文章通过一只狡猾的老鼠在危急时刻机智脱险的故事,揭示了“人不可轻视一切”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事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一、原文
《黠鼠赋》
苏轼
夜读书,有鼠走于庭,烛明而见之。鼠跳踉踊跃,若有所惧。吾呼童子曰:“汝见鼠乎?”童子曰:“不见。”吾曰:“汝岂不闻其声耶?”童子曰:“未也。”吾乃举烛以照之,果有鼠焉,状甚黠,跃而上书案,窜入帷中。吾逐之,不得,因叹曰:“呜呼!鼠之黠,亦可畏哉!”
或曰:“鼠何足道?不过一物耳。”吾曰:“不然。夫鼠之黠,非独鼠也,人亦有之。彼处暗而藏形,遇明而显迹;隐则为奸,显则为诈。若人而能如鼠之黠,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矣。”
然吾观其行止,虽黠而不失其本,虽巧而不害其正。故曰:黠者,非恶也,乃智也。智而用之,可成大业;智而不用,徒增烦恼。
二、赏析
《黠鼠赋》虽以老鼠为题,实则是借物抒怀,借鼠喻人。苏轼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一只机敏狡猾的老鼠在黑暗中潜行、在光明下现身的情景,既写出了鼠的“黠”,也引申出对人性的思考。
文章开头描写“夜读书”时,鼠在庭中跳跃,苏轼察觉后唤童子,但童子未见,这说明老鼠的动作敏捷、隐蔽,表现出其“黠”。随后,老鼠跳上书案,钻入帷帐,苏轼追之不得,感叹“鼠之黠,亦可畏哉!”这一句既是惊叹,也是对“黠”的初步定义。
接下来,苏轼通过“或曰”与“吾曰”的对话形式,进一步展开议论。他认为,鼠的“黠”并非只是动物的本能,而是可以引申为人的一种智慧。他指出,像鼠一样在暗处隐藏、在明处显露的人,往往能够利用环境、掌握时机,从而达到目的。这种“黠”并非邪恶,而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然而,苏轼并未一味推崇“黠”,而是强调“黠而不失其本,巧而不害其正”。也就是说,真正的“黠”应建立在正道之上,不能为了私利而丧失本心。这体现了苏轼一贯的儒家思想,即强调道德与智慧的统一。
三、结语
《黠鼠赋》虽短小精悍,却立意深远,语言生动,寓意丰富。它不仅是一篇描写老鼠的散文,更是一篇关于智慧与道德的哲理之作。苏轼通过对“黠鼠”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性、社会以及处世之道的深刻理解。文章结构紧凑,层层递进,既有叙事,又有议论,展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思想深度。
在今天看来,《黠鼠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既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也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做到“黠而不奸,智而不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