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写作教学课件】一、课程名称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作品主题:通过分析余华的《活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存”与“生命”的深刻内涵,体会人物在苦难中的坚韧与人性光辉。
2. 掌握叙事技巧:学习小说中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风格以及非线性叙事结构。
3. 提升写作能力:通过模仿与创作练习,增强学生的叙事表达能力,学会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传达深厚的情感与思想。
4. 培养文学鉴赏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小说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分析
- 叙事语言的特点与写作手法
- 如何将现实题材写得富有感染力
- 难点:
- 理解作者对“活着”这一命题的独特诠释
- 在写作中避免过于直白或情感泛滥,保持语言的克制与力量
四、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课时:走进《活着》——初步感知与主题探讨
教学活动:
-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小说开头部分(福贵的一生开端),讨论“什么是活着?”
- 分组交流:你认为“活着”意味着什么?
- 教师总结:活着不仅是存在,更是一种经历、一种选择、一种坚持。
写作任务:
- 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活着”的意义,要求不少于200字,语言真实自然。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
- 分析福贵、家珍、有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轨迹。
- 讨论:在极端苦难中,人物是如何保持希望与尊严的?
- 观看相关影视片段(如电影《活着》),对比文字与影像的表现差异。
写作任务:
- 以“我眼中的福贵”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结合具体情节,体现人物性格与精神世界。
第三课时:语言风格与叙事结构
教学活动:
- 分析余华的语言特点:简练、朴素、有力。
- 探讨小说中时间跳跃、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
- 对比其他作家的写作风格,理解余华的独特之处。
写作任务:
- 模仿《活着》的语言风格,写一段生活片段,要求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第四课时:写作实践与创意表达
教学活动:
-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写作视角(如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等)。
- 展示优秀范文,分析其成功之处。
写作任务:
- 以“我的亲人”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真实情感与细节描写。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度、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2. 终结性评价:根据最终写作作业的质量进行评分,注重内容深度、语言表达与思想性。
3. 自我评价:学生填写反思表,总结本课收获与不足。
六、教学资源
- 余华《活着》原著
- 电影《活着》(1994年,张艺谋执导)
- 相关评论文章与学术研究资料
- 写作指导手册与范文集
七、教学延伸
- 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邀请学生讲述自己读《活着》的感受。
- 开展“苦难与成长”主题辩论赛,激发学生思辨能力。
- 鼓励学生将小说改编为剧本或短篇故事,进行跨媒介创作。
八、结语
《活着》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苦难中依然前行的力量。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不仅能读懂这部作品,更能从中汲取勇气与智慧,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温度与生命的重量。
---
备注:本课件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灵活调整,注重互动性与启发性,帮助学生真正“活”在文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