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咬文嚼字”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中所举例子中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与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细致分析语言、严谨对待文字的良好习惯。
4. 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 理解作者通过不同例子所传达的语言运用原则。
- 分析文章结构,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 体会“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学习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
- 如何将“咬文嚼字”的精神应用到实际写作和阅读中。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句话写出来后,别人觉得意思不太清楚,或者读起来不够顺口?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词语的使用不够准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咬文嚼字’,看看它对我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有什么帮助。”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咬文嚼字》,并完成以下任务:
- 找出文章中提到的几个典型例子(如“推敲”、“月光”等)。
- 概括每个例子中作者的观点。
-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
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
- 介绍“咬文嚼字”的含义,强调其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咬”,更是对语言的细致推敲。
- 以“推敲”为例,说明不同用词带来的表达效果差异,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精准性。
- 第三段:通过“月光”一词的不同表达方式,分析语言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 第四段:总结“咬文嚼字”的意义,指出其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也适用于日常交流。
4.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在你生活中,有没有因为一个字或词的使用不当而造成误解的情况?
- “咬文嚼字”是否总是有益的?有没有什么情况下“咬文嚼字”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 如何在写作中做到既准确又自然地使用语言?
5. 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咬文嚼字”不仅是对语言的精细打磨,更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养成仔细推敲语言的习惯,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咬文嚼字”》,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2. 阅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相关章节,进一步了解语言与美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
咬文嚼字
一、含义:细致推敲语言,追求表达的准确与美感
二、例子:
- 推敲:动词选择影响意境
- 月光:词语搭配影响情感表达
三、意义:
-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与价值。但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今后可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