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有小儿》原文、译文及注释】一、原文
中朝有小儿,年十岁,聪慧而好学。其父为博士,教之书,每读一卷,能诵其文;每习一经,能解其义。时人皆称其才,号曰“神童”。
尝与诸儒论道,言辞清雅,义理明达,不逊于成人。或问曰:“汝年尚幼,何以能若是?”对曰:“吾志在圣贤之道,故勤学不倦。”
后举孝廉,未冠而仕,位至太常。时人叹曰:“此子非徒聪明,亦有德行。”
二、译文
在中原朝廷中有一位小孩,年仅十岁,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他的父亲是博士(古代掌管典籍的官职),教他读书,每当读完一卷书,就能背诵下来;学习一部经典,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的才华,称他为“神童”。
有一次,他和几位儒生讨论学问,言辞清晰优雅,道理明白通达,丝毫不逊色于成年人。有人问他:“你年纪还小,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造诣?”他回答说:“我的志向在于圣贤之道,所以勤奋学习,从不懈怠。”
后来他被推荐为孝廉(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还未到成年就入仕做官,最终官至太常(掌礼乐祭祀的官职)。当时的人感叹道:“这个孩子不仅聪明,而且品德高尚。”
三、注释
1. 中朝:指中原朝廷,即当时的中央政府。
2. 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教授经典、掌管文献。
3. 孝廉:汉代以来的一种选官制度,选拔孝顺父母、廉洁正直的人。
4. 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此处指尚未成年。
5. 太常:古代九卿之一,主管礼仪、祭祀等事务。
四、赏析
这篇文章虽短,却生动刻画了一个少年天才的形象。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最终成就非凡。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古代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道德修养的推崇。
同时,文中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神童”的关注与期待,既赞叹其才智,也强调其品德。这种对德才兼备的追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人物的历史背景或相关典故,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