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知识点】《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属于写景类文章。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奇观的赞美之情。以下是本课的重点知识点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一、课文主要内容
《观潮》描写了作者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情景,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二、生字词积累
1. 生字
- 潮(cháo):指海浪或江河的水势。
- 堤(dī):堤岸。
- 鼓(gǔ):敲打的声音。
- 拥(yōng):拥挤。
- 犹(yóu):如同,好像。
- 滚(gǔn):滚动。
2. 多音字
- 盛(shèng / chéng)
- shèng:兴盛、旺盛(如“盛况”)。
- chéng:盛东西的容器(如“一碗盛饭”)。
3. 词语解释
-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声。
- 山崩地裂:形容声音非常大,令人震惊。
- 白线:形容远处的潮水像一条白线。
- 横贯江面:横着穿过江面。
- 犹如:好像。
三、重点句子赏析
1.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这句话描绘了潮水从远处靠近的过程,用“拉长”“变粗”等词语表现出潮水的变化,让人仿佛亲眼看到这一景象。
2.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运用比喻,把潮水比作“白色战马”,形象地表现了潮水的气势磅礴、速度极快。
3.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使用夸张手法,强调了潮水的声音之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写作特点
1. 按时间顺序描写:文章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展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 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描写潮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 修辞手法丰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有趣。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奇观的赞叹与热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向往。
六、拓展延伸
1.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钱塘江大潮是由于潮汐作用和地形因素共同造成的,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最为壮观。
2. 阅读相关文章:如《西湖的绿》《长城》等,感受不同风景的描写方式。
3. 尝试仿写: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见过的自然景观。
通过学习《观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祖国自然风光的热爱。希望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