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李白二首(middot及其一》古诗原文和赏析)】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一》是唐代诗歌中极具情感深度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李白深切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文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纽带。这首诗虽篇幅不长,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深沉的情感寄托。
一、原诗原文
梦李白二首·其一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我心悲”。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故园无此声,万里风吹泪。
二、创作背景
《梦李白二首》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当时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而被牵连入狱,后流放夜郎。杜甫此时也在长安,虽然二人并未相见,但杜甫对李白的才华与遭遇深感同情,因此写下这两首诗以寄哀思。
“梦”字点明了诗人是在梦境中与李白重逢,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与神秘感。
三、诗意解析
全诗共八句,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首句以“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的游子,暗示李白的处境艰难,也表达出诗人对友人迟迟未归的牵挂。
-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诗人连续三夜梦见李白,说明他对李白的思念之深,梦中的相见更显得情谊深厚。
- “告归常局促,苦道‘我心悲’。”
梦中李白似乎在告辞,神情局促,言语间充满悲伤,反映出他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此句既是对李白现实处境的担忧,也暗含对人生险恶、世事无常的感慨。
-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李白的形象在梦中显得衰老,搔头的动作表现出他的忧愁与不甘,仿佛一生抱负未能实现。
- “故园无此声,万里风吹泪。”
结尾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想象李白在故乡听不到这样的声音,而自己则在万里之外为他流泪,表达了深切的哀思与无奈。
四、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情感,体现出杜甫“诗史”的风格。
2. 虚实结合:以梦境为载体,将现实与想象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诗的意境与感染力。
3. 结构紧凑:全诗八句,层次分明,从梦到情,从现实到幻想,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加深。
五、结语
《梦李白二首·其一》不仅是杜甫对友人李白的深情追忆,也是唐代文人之间友情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歌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杜甫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深刻的情感,使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
读罢此诗,令人不禁感叹:真正的友谊,超越时空,跨越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