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汤问原文及翻译】《列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之一,相传为列御寇所著。其中《汤问》一篇,内容深奥、寓意深远,通过寓言和对话的形式,探讨了宇宙的起源、自然的变化、人的智慧与局限等问题。本文将对《列子·汤问》的原文进行整理,并附上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篇章。
一、原文节选
汤问篇(节选)
汤问于伊尹曰:“人之寿夭,可得闻乎?”
伊尹对曰:“人之寿也,五十而死,六十而亡,七十而终,八十而尽,九十而绝,百岁而灭。此其常也。”
汤曰:“然则人之寿,不可得而延也?”
伊尹曰:“若能修德,则可以延年;若不修德,则虽有寿,亦不足恃也。”
汤曰:“何以知其然?”
伊尹曰:“昔者尧舜,皆寿考,而天下安;桀纣,虽寿,而天下乱。故知寿不在年,而在德。”
二、翻译与解析
汤问伊尹说:“人的寿命长短,可以知道吗?”
伊尹回答说:“人的寿命,五十岁就死了,六十岁就去世了,七十岁就结束了,八十岁就完了,九十岁就断绝了,一百岁就消亡了。这是正常的规律。”
汤又问:“那么人的寿命,就不能延长了吗?”
伊尹说:“如果能够修养品德,就可以延长寿命;如果不修养品德,即使有长寿,也不值得依靠。”
汤问:“你怎么知道是这样呢?”
伊尹说:“从前尧和舜,都活得很长,而天下安定;桀和纣虽然也活得久,但天下却陷入混乱。所以可以看出,寿命不在于年岁多寡,而在于品德的好坏。”
三、思想内涵
《汤问》篇通过汤与伊尹的问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生命长短,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更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伊尹强调“修德”对于延年益寿的重要性,体现了道家“重德轻命”的思想。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寿命是天定的,但《列子》在这里提出了一种更为积极的观点——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天决定,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注重内在修养,提升自身品质,才能获得真正的长久与安宁。
四、结语
《列子·汤问》虽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语言简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它不仅是一篇关于生命与道德的讨论,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探索。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古文,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目标。
如需了解更多《列子》其他篇章的内容,欢迎继续关注本栏目,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经典的解读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