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 理解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的含义。
- 掌握古诗中的基本字词,如“疑”、“举头”、“低头”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 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 难点: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古诗配乐、相关图片)
- 黑板、粉笔
- 学生每人一张古诗卡片
- 背景音乐(轻柔的古筝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出示一幅夜晚的月亮图,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夜晚的月亮吗?当你看到月亮时,会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静夜思》。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示范朗读《静夜思》,注意语音语调。
2. 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3. 分组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逐句讲解
- “床前明月光”:解释“床前”指床边,“明月光”指月光照在地面。
- “疑是地上霜”:用比喻手法表现月光的洁白与清冷。
- “举头望明月”:抬头看天上的月亮。
- “低头思故乡”:低头沉思,思念家乡。
2. 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异乡,夜晚看到明月时的感受,激发情感共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小组讨论:你有没有像李白一样,在某个夜晚想起家人的经历?
2. 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思乡时刻”,并分享给同学。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诗内容,强调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背诵《静夜思》,并录音发送给老师。
2. 画一幅“我眼中的明月”图画,配上一句诗。
五、板书设计:
```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古诗内涵。今后可结合更多多媒体资源,进一步提升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