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养狙》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楚人养狙》是一篇典型的古代寓言类文言文,出自清代学者刘伯温的《郁离子》,常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或中考语文试卷中。该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现实意义。
文章原文如下:
> 楚人有好养狙以为事者,曰:“吾以养狙为业。”其家甚贫,而狙多,日食不给。于是,乃与狙约曰:“朝三而暮四,足矣。”狙皆悦之。明日,又曰:“朝四而暮三,足矣。”狙皆怒。遂殴之。
翻译如下:
> 楚国有个喜欢养猴子的人,说:“我把养猴子当作职业。”他家里很贫穷,但猴子很多,每天的食物都不够。于是,他和猴子约定:“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这样就够了。”猴子们都高兴地接受了。第二天,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也够了。”猴子们都非常生气,于是打他。
这篇文章通过“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变化,形象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人们对于事物的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表面形式的变化,而非实质内容的改变。猴子们因为数字的变化而情绪波动,说明它们只看到表面,没有理解背后的本质。这也讽刺了那些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的人。
在中考语文考试中,这类文言文阅读题通常会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 字词解释:如“狙”、“业”、“悦”等词语的意思。
2. 句子翻译: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3. 内容理解:分析文章所表达的寓意或中心思想。
4. 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5.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对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参考答案示例:
- 问题一:解释“狙”的意思。
- 答案:指猴子。
- 问题二:为什么猴子开始高兴,后来却愤怒?
- 答案:因为猴子只关注数量的变化,而没有意识到总量并没有改变。
- 问题三: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 答案:讽刺那些只看表面现象、不识本质的人,提醒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总之,《楚人养狙》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刻哲理,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在备考时应注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翻译技巧,并学会从文中提炼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