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白的情感表达。
- 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提升语言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关怀,体会友情的珍贵。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 难点:体会“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一句的象征意义,以及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因为朋友远行而感到难过?你是怎么表达这种心情的?”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发音。
3.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
(三)深入研读(20分钟)
1. 整体理解:
- 介绍王昌龄被贬龙标的背景,说明“左迁”的含义。
- 简要介绍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引出诗人写诗的动机。
2. 逐句分析:
- “杨花落尽子规啼”:
- 解释“杨花”“子规”的意象,说明其象征意义(离别、哀愁)。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春日暮色,柳絮飘零,杜鹃啼血,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闻道龙标过五溪”:
- 说明王昌龄被贬之地的遥远与艰苦,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分析“愁心”“明月”“夜郎”的象征意义。
- 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用明月寄托思念?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情感升华:
- 结合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说说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 对比李白其他送别诗,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其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2. 情境写作:
- 假如你是李白,请你以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表达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2. 教师总结: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情深意切,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牵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用心去感受古诗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的理解。
3. 选做题:查找李白的其他送别诗,尝试进行比较阅读。
五、板书设计: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 离别之景
闻道龙标过五溪 —— 友人之苦
我寄愁心与明月 —— 思念之深
随风直到夜郎西 —— 情感之真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情感引导方面仍需加强,应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