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诗歌教案:摇篮】一、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诗歌《摇篮》,感受诗歌中温馨、柔和的意境,激发幼儿对母爱、亲情的热爱与感恩。
2. 语言目标: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并朗诵诗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兴趣。
3. 认知目标:认识“摇篮”这一意象,了解其象征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摇篮”的含义。
二、活动准备:
- 诗歌《摇篮》的图片或PPT课件;
- 轻柔的背景音乐(如轻音乐或自然声音);
- 小摇篮道具或相关图片(如婴儿床、摇椅等);
- 幼儿每人一张画纸和彩笔。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小小的摇篮模型或图片,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它叫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摇篮”。
接着问:“摇篮是用来做什么的呢?”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教师适当补充:“摇篮是宝宝睡觉的地方,它轻轻摇晃,让宝宝感到安全、舒服。”
2. 欣赏诗歌(8分钟)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摇篮》,边读边展示相应的图片或PPT。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语速缓慢、语气温柔,营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
诗歌
《摇篮》
星星摇篮,风儿轻轻吹,
月亮摇篮,云儿慢慢飞。
海浪摇篮,沙滩轻轻睡,
妈妈摇篮,我安心入睡。
3. 理解与讨论(7分钟)
教师提问:
- “这首诗里提到了哪些‘摇篮’?”
- “它们是怎么摇的?为什么说它们是摇篮?”
- “你有没有被妈妈摇过?感觉怎么样?”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摇篮”的理解。
4. 朗诵与表演(10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诵诗歌,注意节奏和语气的变化。可以分组朗诵,或者请个别幼儿上台朗诵,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还可以设计简单的动作,如模仿“摇动”的动作,让幼儿在朗诵中加入肢体语言,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5. 创作与分享(10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除了这些摇篮,还有什么是你的‘摇篮’呢?”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比如“爸爸的肩膀是我的摇篮”、“书本是我的摇篮”等。
然后让幼儿用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摇篮”,并在完成后进行分享,讲述自己画的内容和想法。
四、延伸活动:
-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摇篮”相关的材料,如布料、毛绒玩具等,让幼儿自由搭建“摇篮”;
-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回忆“小时候被父母摇着入睡”的情景,并和家长分享。
五、活动评价: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学会了朗诵诗歌,还对“摇篮”这一意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创作和分享环节中,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应注重营造轻松、温馨的学习氛围,避免过于严肃。同时,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度,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每位孩子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
备注: 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确保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