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纳花鞋垫教案】在传统手工艺逐渐被现代科技所取代的今天,许多古老的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而“纳花鞋垫”作为一项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不仅承载着浓厚的文化记忆,也蕴含着一代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本文将围绕《奶奶的纳花鞋垫》这一主题,设计一份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学教案,旨在通过动手实践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纳花鞋垫”的历史背景、制作材料和基本步骤。
2. 技能目标:掌握基本的针线技巧,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纳花鞋垫作品。
3. 情感目标:体会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学习纳花鞋垫的基本缝制方法,理解其文化内涵。
- 难点:掌握针线操作技巧,提高动手能力与耐心。
三、教学准备
- 教具:PPT课件(含图片、视频素材)、布料、棉线、针、剪刀、绣花图案模板等。
- 学生准备:每人一套手工工具包(包括布料、线、针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几张老照片或播放一段关于“纳花鞋垫”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提问:“你们知道奶奶小时候穿的鞋垫是什么样子的吗?”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文化背景介绍:讲述“纳花鞋垫”在民间生活中的作用,如保暖、装饰、表达祝福等。
- 制作材料与工具:介绍所需材料(棉布、棉线、针等),并演示正确使用方法。
- 基本技法讲解:通过PPT展示“纳花鞋垫”的基本针法,如平针、回针、十字绣等。
3. 实践操作(25分钟)
- 教师示范整个制作流程,边操作边讲解关键步骤。
-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在鞋垫上添加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
4. 展示与评价(10分钟)
- 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思路。
- 同学之间互相点评,教师给予鼓励与建议。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手工艺的价值。
五、课后拓展
- 布置小任务:回家向长辈了解他们小时候使用的传统物品,并记录下来。
- 鼓励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鞋垫送给家人或朋友,传递温暖与祝福。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家庭和文化的认同感。今后可进一步引入更多传统手工艺项目,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结语:
“奶奶的纳花鞋垫”不仅是一份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们希望能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祖辈的智慧与温情,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