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掌握《雨霖铃》和《望海潮》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够初步赏析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词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与生活哲思,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尤其是《雨霖铃》中离别之情的细腻描写,《望海潮》中对杭州繁华景象的生动描绘。
- 难点:把握柳永词风的独特之处,如语言通俗化、情感真挚、意境开阔等,并能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音频资料(如配乐朗诵)、课文朗读视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柳永的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雨霖铃》
1. 导入新课
以“离别”为主题,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音乐或图片,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出柳永的《雨霖铃》,并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
2. 整体感知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词的大意。
- 提问引导:“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种情感?”
3. 文本细读
- 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句,体会环境描写对情感烘托的作用。
- 研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经典句式,探讨柳永如何用白描手法表达深切的离愁。
- 探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所体现的时空转换与情感递进。
4. 拓展延伸
- 对比柳永其他词作,如《八声甘州》,比较其情感表达方式。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离别”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望海潮》
1. 导入新课
展示杭州西湖、钱塘江等图片,营造浓厚的江南水乡氛围,引出《望海潮》的写作背景。
2. 整体感知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韵律。
- 学生齐读,初步感知词的气势与画面感。
3. 文本细读
- 分析“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等句,理解柳永对杭州的赞美与描绘。
- 探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等句,体会其语言的华丽与画面的丰富。
- 研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等句,理解当时经济繁荣的景象。
4. 拓展延伸
- 对比柳永其他作品,如《蝶恋花·伫倚危楼》,分析其风格差异。
- 引导学生思考:柳永为何能写出如此壮丽的景象?他的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貌?
五、课堂小结:
- 回顾两首词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
- 强调柳永词在宋代词坛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提升文学素养。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雨霖铃》和《望海潮》全文。
2.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柳永词的理解与感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宋词,进行仿写或改写。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柳永词的情感与艺术魅力。今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宋词的格律、用典及文化背景,提升综合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