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原文及译文】《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名为《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这则故事通过两位历史人物在危难中的不同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与责任的分量。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不许?”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而上。后贼追至,王朗欲舍所携者。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若先纳之,今反弃之,是失信于人也。”遂不听。后果得全。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躲避战乱,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同逃难。华歆起初有些犹豫,王朗却说:“船还宽敞,为什么不让他上来呢?”华歆说:“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既然已经接受了他托付的请求,怎么能在危急时刻抛弃他呢?”于是就把那个人带上船。后来敌人追来,王朗想要丢下那个被带上来的人。华歆说:“我当初之所以犹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现在却要抛弃他,这是对人的失信。”于是没有听从王朗的建议。最终他们都得以保全性命。
故事寓意:
这则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它通过华歆和王朗的不同行为,反映出人在面对困境时的道德抉择。
- 华歆代表的是诚信与责任感。他虽一开始犹豫,但一旦做出承诺,便坚持到底,体现了“言而有信”的品质。
- 王朗则表现出临时应变与自私心理。他在危急关头想放弃之前答应帮助的人,显示出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
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不仅在于面对危险时的果断,更在于坚守承诺、不因困难而背弃他人。
延伸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乘船避难”的情境——可能是工作中的合作、人际关系的信任,甚至是社会中的责任担当。华歆与王朗的故事提醒我们:
- 承诺不是一时的决定,而是长久的责任。
- 在关键时刻,是否愿意为他人承担风险,才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
结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虽是一则古代寓言,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考验,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一种反思。愿我们在面对选择时,都能像华歆一样,坚守初心,不负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