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是什么意思】“鸡鸣狗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用来形容人没有大才,只能做一些小伎俩或旁门左道的事情。这个成语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只懂得耍小聪明、不务正业的人。
一、成语故事总结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
人物:孟尝君、冯谖、鸡鸣者、狗盗者
背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广招门客,其中有一名叫冯谖的门客,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本事,但后来却帮助孟尝君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故事
孟尝君被秦国扣留,处境危险。他的门客中有人擅长“鸡鸣”和“狗盗”,即模仿鸡叫骗开城门,或钻狗洞偷东西。他们利用这些技能,成功救出了孟尝君。虽然他们的行为看似卑微,但在危急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寓意:
这个成语原意是说,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人,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但后世多用于讽刺那些只会耍小聪明、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二、成语详解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鸣狗盗 |
拼音 | jī míng gǒu dào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原意 | 形容人没有大才,只懂些小伎俩 |
现代常用义 | 贬义,指人只会耍小聪明、不务正业 |
近义词 | 旁门左道、小伎俩、无能之辈 |
反义词 | 才高八斗、德才兼备、栋梁之材 |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时,表示其能力有限、手段卑劣 |
示例 | 他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成不了大事 |
三、使用建议
“鸡鸣狗盗”虽有历史典故,但在现代使用时需注意语境。若用于正面评价某人的特殊才能,可适当调整措辞;若用于贬义,则应确保对方确实具备“小聪明”的特征,避免误伤他人。
四、总结
“鸡鸣狗盗”这一成语,既体现了古代对人才的多元认知,也反映了后世对“真才实学”的重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应只依赖小聪明,而应注重提升自身的能力与品德。
以上就是【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