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原文】《矛与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同时卖矛和盾,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盾无坚不破,结果被他人质疑,暴露出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的人。
一、原文
原文: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二、内容解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韩非子·难一》 |
作者 |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
故事背景 | 楚国一位商人同时卖矛和盾,自我吹嘘 |
主要人物 | 卖矛与盾的楚人 |
核心情节 | 自夸矛利、盾坚,被问及“矛刺盾”时无言以对 |
寓意 | 反映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讽刺言行不一、自我矛盾的行为 |
启示 | 做事要讲求逻辑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 |
三、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矛与盾”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
- 有的人一边倡导环保,一边随意丢弃垃圾;
- 有的政策一边强调经济发展,一边忽视环境保护;
- 有的人嘴上说诚信待人,行动却处处欺骗。
这些行为都类似于“矛与盾”的矛盾,缺乏逻辑统一性,最终会失去信任与说服力。
四、结语
《矛与盾》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或做出承诺时,应保持逻辑的连贯与一致,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只有言行合一,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以上就是【矛与盾原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