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螳螂捕蝉原文及翻译】《螳螂捕蝉》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借自然现象警示世人要有长远眼光,不可只顾眼前利益。以下为该文的原文、翻译以及。
一、原文
> 节选自《聊斋志异·螳螂捕蝉》:
“有贾人,善贾而无行。一日,市中有蝉鸣,其声清越,贾人悦之,欲得之。遂以钱买蝉于市。蝉既得,置之笼中,朝夕调养。未几,蝉不复鸣,贾人怒曰:‘此虫不鸣,岂非欺我?’遂弃之。后有螳螂,见蝉在树上,欲捕之。蝉惊而飞,螳螂逐之。俄而,黄雀至,欲啄螳螂。螳螂避之,黄雀亦去。贾人闻之,叹曰:‘吾虽得蝉,然不知其终也。’”
二、翻译
有一位商人,擅长做生意但品行不端。一天,市场上有蝉在鸣叫,声音清脆悦耳,商人很喜欢,便用钱买下一只蝉。蝉被买来后,放在笼子里,早晚精心照料。不久之后,蝉不再鸣叫,商人愤怒地说:“这虫不叫,难道是在骗我吗?”于是将它丢弃了。后来,有一只螳螂看到树上的蝉,想要捕捉它。蝉惊慌飞走,螳螂追了上去。不久,一只黄雀飞来,想要啄食螳螂。螳螂躲避,黄雀也离开了。商人听说这件事后,感叹道:“我虽然得到了蝉,却不知道它的结局。”
三、
《螳螂捕蝉》通过一个商人与蝉、螳螂、黄雀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背后的危险和后果。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分别象征着不同阶段的“利益”与“威胁”,而商人则代表那些只注重眼前所得、缺乏远见的人。
四、关键点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蒲松龄(《聊斋志异》) |
出处 | 《聊斋志异·螳螂捕蝉》 |
主题 | 警示人们要有长远眼光,不可只顾眼前利益 |
故事结构 | 商人买蝉 → 蝉不鸣 → 商人丢弃 → 螳螂捕蝉 → 黄雀捕螳螂 |
寓意 | 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利益背后可能隐藏风险 |
角色象征 | - 蝉:短暂利益 - 螳螂:追逐利益者 - 黄雀:潜在威胁 - 商人:短视者 |
哲理 | 不可因小失大,应具备全局思维 |
五、结语
《螳螂捕蝉》虽篇幅简短,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是一则寓言,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类似的抉择:是追求眼前的利益,还是考虑长远的发展?蒲松龄的这则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聪明,是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以上就是【蒲松龄螳螂捕蝉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