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伯牙鼓琴》是《列子·汤问》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音乐家伯牙与知音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故事寓意深刻,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情感,也体现了音乐超越语言、沟通心灵的力量。
一、原文
>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其声惨凄,如悲风之起,如哀鸟之鸣。钟子期闻之,曰:“善哉乎鼓琴!郁郁乎若秋林。”
> 于是,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翻译
伯牙弹琴时,钟子期在一旁聆听。当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啊!高大庄严,就像泰山一样。”过了一会儿,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好啊!浩荡奔流,就像江河一样。”
伯牙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理解。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玩,突然遇到暴雨,只好停在岩石下。他感到非常悲伤,便拿出琴来弹奏。琴声凄凉,仿佛是悲风的呼啸,又像是哀伤的鸟鸣。钟子期听到后说:“弹得好啊!忧郁深沉,就像秋天的树林一样。”
从此以后,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他弹琴的人了。
三、注释
词语 | 注释 |
鼓琴 | 弹琴 |
方 | 正在 |
志 | 心意、思绪 |
善哉 | 好啊,表示赞美 |
巍巍 | 高大的样子 |
少选之间 | 过了一会儿 |
洋洋 | 浩大的样子 |
卒 | 突然 |
阴 | 山的北面 |
探 | 暴雨 |
援琴 | 拿出琴 |
惨凄 | 凄凉、悲伤 |
郁郁 | 忧愁的样子 |
秋林 | 秋天的树林,象征萧瑟、哀伤 |
四、总结
《伯牙鼓琴》通过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音乐共鸣,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珍贵。钟子期能准确理解伯牙的琴声,不仅是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感知。这种“知音”关系,在现实中极为难得。故事也反映了艺术与情感之间的深刻联系,提醒人们珍惜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人。
内容 | 说明 |
故事主题 | 知音难觅,心灵相通 |
人物关系 | 伯牙与钟子期 |
核心寓意 | 艺术需要理解,知音可贵 |
文学价值 | 寓言体,富有哲理 |
现实意义 | 提醒人们珍惜真诚的交流 |
这篇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结构,对《伯牙鼓琴》进行了全面的解析,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学韵味,又便于读者理解其内涵与价值。
以上就是【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