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来之食原文以及意思】一、
“不食嗟来之食”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故事讲述了一位饥民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食物,体现了人的尊严与气节。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有骨气,不愿接受带有轻蔑或侮辱意味的恩惠。
在现代语境中,“不食嗟来之食”不仅强调个人的自尊和原则,也反映出对他人尊重的态度。它提醒我们在接受帮助时应保持谦逊与感恩,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他人。
二、原文及意思对照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原文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
白话翻译 | 齐国发生饥荒,黔敖在路上准备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他招呼说:“喂!来吃吧。”那人抬起头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带有侮辱意味的食物,才到了这个地步!”于是谢绝了,最终没有吃而饿死了。 |
成语解释 | 不接受带有侮辱性或轻蔑意味的施舍。 |
寓意 | 强调人格尊严的重要性,拒绝接受带有贬低性质的帮助。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形容人有骨气、有原则,不因困境而失去自尊。 |
三、延伸思考
“不食嗟来之食”不仅是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既要学会感恩,也要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在接受帮助时,应保持平等与尊重,避免让对方感到被轻视。同时,这一典故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善良,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历史背景或类似典故,可继续提问。
以上就是【不食嗟来之食原文以及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