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词多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观点。这句话强调了“道”的重要性,即符合天理、民心的统治方式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违背道义的行为则会失去人心,导致孤立无援。
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仅是一个成语,还具有多种语义和用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词语的多义现象,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原意 | 引申义 | 现代用法 |
得道 | 指遵循正道、合乎天理 | 指掌握真理、有道德修养 | 表示某人行为正当、有理 |
多助 | 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 指获得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 用于描述成功者背后有强大后盾 |
失道 | 违背正道、丧失民心 | 指行为不正、失去群众基础 | 用于批评不公正或不得人心的行为 |
寡助 | 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 | 指孤立无援、缺乏支持 | 描述失败者的处境 |
二、多义现象分析
1. 本义与引申义
“得道多助”最初指统治者若施行仁政,就会赢得百姓支持;反之,“失道寡助”则说明暴政会导致众叛亲离。这是其最初的哲学含义。
2. 现代语境下的延伸
在现代社会中,“得道多助”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如果行为端正、品德高尚,自然会受到他人的认可与支持;“失道寡助”则多用于批评那些违反道德、法律或社会规范的人。
3. 比喻意义
该词也可用于比喻某种政策、理念或行动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民众意愿。例如,在政治、商业、教育等领域中,常常引用此语来说明“顺应民心”的重要性。
4. 文化象征意义
在中华文化中,“道”不仅是哲学概念,也代表了正义、公平、道德等价值观念。因此,“得道多助”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评价,更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引导。
三、总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一句经典名言,不仅承载着古代儒家的思想智慧,也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丰富的语义层次。它既可以作为政治哲学的指导原则,也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衡量行为合理性的标准。通过对其多义性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这句古语的现实意义与文化内涵。
表格总结:
词语 | 含义 | 用法举例 |
得道 | 遵循正道、合乎天理 | 他为人正直,得道多助。 |
多助 | 获得多数人的支持 | 这项政策得到了广泛支持,可谓多助。 |
失道 | 违背正道、失去民心 | 他因违法乱纪,失道寡助。 |
寡助 | 孤立无援、缺乏支持 | 他行事偏颇,最终寡助。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是一句古老的格言,更是一种蕴含深刻哲理的语言表达,值得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体会与应用。
以上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词多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