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历史典故】“狡兔死,走狗烹”是一句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成语,原意是说:当狡猾的兔子被猎杀后,猎犬便失去了作用,最终被主人烹煮。这句话常用来比喻在完成某个任务或达到某种目的之后,曾经立下功劳的人反而被抛弃、排挤甚至遭到迫害。
这个典故最早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功臣范蠡和文种的命运截然不同。范蠡深知勾践的多疑性格,于是主动辞官隐退,最终得以善终;而文种则因未能及时识时务,被勾践赐死。勾践对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于地下。”文种听后,自知大势已去,最终自尽。这正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典型体现。
“狡兔死,走狗烹”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总结,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揭示了权力斗争中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也警示人们在成功之后要警惕潜在的风险。这一典故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在现代职场、政治乃至人际关系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原意 | 狡猾的兔子被猎杀后,猎犬失去作用,被烹煮。 |
引申义 | 比喻功成之后,功臣被抛弃或遭迫害。 |
历史背景 |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功臣文种被赐死。 |
典型人物 | 范蠡(善终)、文种(被杀) |
现代启示 | 成功后需谨慎,避免成为“走狗” |
文化影响 | 常用于形容权谋、忠诚与背叛的关系 |
通过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态,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