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是什么意思】“旁征博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论述或写作中广泛引用各种资料、文献、典故等来支持观点或增强说服力。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内容的丰富性和权威性,显示出作者知识渊博、论证严谨。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旁征博引 | 指在论述或写作中广泛引用各种资料、文献、典故等,以支持观点或增强说服力。 |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学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后被广泛使用于文学、学术和日常表达中。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文章、演讲、论文等具有高度理论性和资料支撑的内容。 |
示例 | “他在论文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中外经典文献,使论点更具说服力。”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引经据典、引古证今、广征博引 |
反义词 | 空洞无物、言之无物、泛泛而谈 |
四、使用场景
场景 | 说明 |
学术写作 | 在论文、研究报告中引用大量资料,体现研究深度。 |
演讲辩论 | 借助历史事件、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 |
文艺创作 | 在作品中融入经典典故,提升文化内涵。 |
五、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 说明 |
避免堆砌 | 引用应有选择,避免为引用而引用,影响文章逻辑。 |
注重准确性 | 引用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否则会削弱文章可信度。 |
结合语境 | 根据场合调整引用方式,如口语中不宜过度使用此词。 |
六、总结
“旁征博引”是一种高水准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权威性,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内容的丰富与深度。然而,在使用时也需注意适度与准确,避免流于形式。掌握这一成语的正确用法,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与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