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精选范文 >

嗟来之食的注释和译文

2025-09-23 18:40:59

问题描述:

嗟来之食的注释和译文,真的熬不住了,求给个答案!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3 18:40:59

嗟来之食的注释和译文】“嗟来之食”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讲述了一个关于尊严与气节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用轻蔑或不尊重的态度给予的施舍,强调人应保持自尊,不应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恩惠。

一、注释

词语 注释
古代表示轻蔑或呼唤的语气词,相当于“喂”。
表示动作的方向,意为“过来”。
助词,无实际意义,起连接作用。
食物,指食物或施舍。
嗟来之食 指带有轻蔑态度给予的食物,比喻不尊重的施舍。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

原文 译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齐国发生严重饥荒,黔敖在路旁准备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
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慢吞吞地走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拿着汤,说:“喂!来吃吧。”
于是,其人弗食,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那个人没有吃,说:“我就是不吃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食物,才落到这种地步。”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后来他谢绝了,最终没有吃而饿死了。

三、总结

“嗟来之食”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表达了一个人对尊严的坚持,即使面临饥饿,也不愿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尊严比生存更为重要。

内容要点 简要说明
成语出处 《礼记·檀弓下》
成语含义 不尊重的施舍,强调尊严的重要性
故事背景 齐国饥荒,黔敖施舍食物却被拒绝
人物行为 饿者拒绝“嗟来之食”,最终饿死
主题思想 强调尊严高于生存,人格不可侵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尊严的重视,以及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原则的精神。这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弃自己的人格与尊严。

以上就是【嗟来之食的注释和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