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成语出自哪】“退避三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面对强敌时主动撤退、避免正面冲突的策略。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源自春秋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城濮之战。
一、成语出处总结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文如下:
> “晋侯曰:‘吾不欲战,不如退三舍以待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文公说:“我不想要打战,不如后退三舍来等待敌人。”
这里的“三舍”指的是古代行军的距离单位。一舍约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因此,“退避三舍”原意是指主动后退九十里,以示谦让或为战术调整。
二、成语来源详解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退避三舍 |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 原文 | “晋侯曰:‘吾不欲战,不如退三舍以待之。’” |
| 典故背景 | 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 |
| 成语含义 | 主动后退以避开冲突或争取时间 |
| 现代用法 | 比喻在劣势下采取灵活策略,避免正面冲突 |
三、历史背景简述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是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当时晋文公为了遵守对楚成王的承诺(曾在流亡期间接受楚国的款待),在战争中选择“退避三舍”,以示信义。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诸侯的尊重,也最终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退避三舍”也因此成为讲求诚信、灵活应变的象征。
四、结语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有时候退让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高明的战略选择。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提醒人们在复杂局势中保持冷静与理智。
如需进一步了解《左传》或其他相关历史事件,可参考《左传》原文或相关历史资料。
以上就是【退避三舍成语出自哪】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