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起平收什么意思】“仄起平收”是古代汉语诗词中常见的术语,尤其在近体诗(如五言、七言律诗)和词的格律中经常出现。它指的是诗歌或词句的开头使用“仄声”字,结尾使用“平声”字的一种格式规范。这一规则主要用于调整诗句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使作品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以下是对“仄起平收”的详细总结:
一、基本概念
| 项目 | 内容 |
| 仄起 | 指诗句的第一个字使用“仄声”字,即古汉语中的第三、四声(现代汉语中的第三、四声)。 |
| 平收 | 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使用“平声”字,即古汉语中的第一、二声(现代汉语的第一、二声)。 |
| 适用范围 | 主要用于近体诗(如五言、七言律诗)、词牌等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 |
二、为什么要用“仄起平收”
1. 增强节奏感:通过“仄”与“平”的交替使用,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使诗句更具音乐性。
2. 符合音律要求: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对仗,而“仄起平收”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格律方式。
3. 提升美感:合理的平仄安排能让诗句读起来更顺畅、更有韵味。
三、举例说明
| 诗句 | 平仄分析 |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 “野”为仄,“明”为平 → 仄起平收 |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 “白”为仄,“流”为平 → 仄起平收 |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 “山”为平,“村”为平 → 不符合“仄起平收” |
四、与其他格律的区别
| 格律类型 | 特点 |
| 仄起平收 | 首字仄,末字平 |
| 平起平收 | 首字平,末字平 |
| 仄起仄收 | 首字仄,末字仄 |
| 平起仄收 | 首字平,末字仄 |
五、学习建议
- 初学者应先掌握“平仄”基本概念,再结合具体例子进行练习。
- 多读经典诗词,体会“仄起平收”在实际作品中的运用。
- 可借助工具书或在线平仄检测工具辅助判断。
总结
“仄起平收”是古典诗词中一种重要的格律规范,强调首字用仄声、尾字用平声。它不仅有助于增强诗句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也是学习和创作古典诗词的基础知识之一。掌握这一规则,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人写诗的用心,也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