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简洁的语言闻名于世,被誉为“万经之王”。以下为《道德经》的原文及其现代汉语翻译。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译文:
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命名的事物,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事物。
无名是天地最初的本源;有名是万物产生的根本。
因此,通过无可以观察到道的微妙之处;通过有可以观察到道的显现之处。
这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源自同一个道,都是神秘莫测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丑陋的概念也就产生了;当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时,不善的概念也随之而来。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依存,声音相互和谐,先后相互伴随。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事务,施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干预,创造了万物却不占有,有所作为却不依赖,成就了事业却不自居。
正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贤能之人,使民众不争夺;不看重稀有的财货,使民众不起偷盗之心;不显露足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方式是净化民众的心灵,充实他们的生活,削弱他们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体魄。
常常使民众没有知识和欲望,使得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妄为。
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以上仅为《道德经》的部分章节内容。这部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些简短的内容能够帮助您初步了解《道德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