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名作——《春望》。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为主,风格沉郁顿挫,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三、背景介绍
《春望》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两年多,长安城被叛军攻陷,杜甫身陷贼中,目睹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四、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2.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逐句解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六、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战乱后的长安城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七、艺术特色
1. 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情景交融。
2. 语言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
3. 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感染力。
八、课堂练习
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本诗的理解。
3. 将本诗改写成现代散文。
九、拓展延伸
阅读其他描写战争或思乡题材的古诗词,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十、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到了《春望》的艺术魅力,也感受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高尚情操。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关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