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教学设计)
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向学生们展示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本文将为大家提供该课文的原文以及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课文原文
从前,有一个发明家,他既喜欢研究矛,又喜欢研究盾。有一天,他在战场上看到士兵们用矛刺杀敌人,却常常被敌人的盾牌挡住;而盾牌虽然能保护自己,但无法主动攻击。于是,他想:“如果能把矛和盾的优点结合起来,岂不是更好?”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发明了一种既能进攻又能防守的新式武器——坦克。
这个发明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大家都夸奖他是伟大的发明家。然而,这位发明家却谦虚地说:“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矛和盾共同的功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创新思维的价值。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哲理,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如何利用创新思维改进日常生活。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坦克的历史及其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坦克能够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装备?
2. 初读课文
-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
-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并讲解其含义。
3. 精读课文
- 分段阅读课文,逐句分析故事情节。
- 讨论发明家是如何将矛和盾的优点结合起来的。
- 思考:发明家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4. 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用创新思维寻找解决办法。
-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创新小发明。
5. 总结归纳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 主题:创新思维
- 关键词:矛、盾、坦克、发明家
- 结论:创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文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既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