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相见欢》这首词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及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人生无常、离别之痛的深刻体验,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相见欢》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相关课件、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文人墨客创作情景的小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后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描写秋天景色或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然后引出李煜的《相见欢》,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充满哀愁却又不失美感的经典之作。
(二)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每句诗的意思,并记录下不懂的地方。
3. 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适时给予指导纠正。
(三)精读赏析
1. 分析词句含义:
- “无言独上西楼”,描绘了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形象;
- “月如钩”,不仅写出月亮形状的独特,更暗示着时间流逝、世事变迁;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进一步渲染了环境氛围,强调了内心的孤寂;
- 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2. 探讨艺术手法:
- 使用象征手法,如“月如钩”象征缺憾,“梧桐”代表凄凉;
- 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个人情感;
- 对比衬托,将昔日繁华与今日落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思想。
3. 深入挖掘情感内涵:
- 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思考为什么李煜会有如此强烈的失落感?
-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情绪源于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感到迷茫。
(四)拓展延伸
组织一场小型辩论赛,题目为“你认为《相见欢》中哪种情感更重要——亡国之恨还是个人命运多舛?”鼓励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发表观点,并引用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相见欢》作为一首怀古伤今之作的价值所在,同时激励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一份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
2. 尝试模仿此风格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某一特定事物或事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