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经典散文,文章以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慨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批判。以下是一些关于《马说》的练习题及其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一、选择题
1. 《马说》中的“伯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马的名字
B. 能识别千里马的人
C. 千里马的主人
D. 韩愈自己
答案:B. 能识别千里马的人
2. 文中提到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的“食”字读音是什么?
A. shí
B. sì
C. yì
D. yǎn
答案:B. sì
3. 下列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C.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简答题
1. 请解释文中“策之不以其道”的含义。
答:“策之不以其道”意指驱使千里马时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对待它。这里暗指统治者没有按照人才应有的方式去使用他们,而是用错误的方式对待他们。
2. 文章最后一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缺乏伯乐,不能识别人才的愤怒与无奈。同时也暗示了真正的问题在于统治者的无知,而非真正的缺乏人才。
三、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这段文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这段文字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伯乐的重要性,指出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即使有才华横溢的人才也可能被埋没,无法得到应有的重用。
2. 文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即人才)被埋没、受屈辱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上对人才的忽视和不公。
以上就是关于《马说》的一些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通过这些题目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篇经典散文的内容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