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
-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
- 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和语言特色。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鲁迅先生对老师的尊重与怀念之情。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情感发展脉络。
- 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 难点:
- 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
- 探究文章中蕴含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
- 教师:
- 准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如鲁迅留学日本时期的社会环境)。
- 设计课堂讨论问题与教学流程。
- 学生:
- 预习课文,了解鲁迅生平及《朝花夕拾》的基本信息。
- 思考“你印象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等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
“你们有没有一位令你印象深刻、甚至影响了你一生的老师?他/她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 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回忆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 教师提问:
-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鲁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小组讨论:
分组交流初读感受,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段落分析:
-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便将书放在讲台上”):介绍藤野先生的外貌、性格和工作态度。
- 重点分析:“黑瘦”“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糊”等细节描写,体现藤野先生的认真与严谨。
- 第二部分(“后来”至“我总还时时记起”):写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鲁迅离开仙台后对老师的思念。
- 重点分析“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等事例,突出藤野先生的细心与敬业。
- 人物形象分析:
- 藤野先生:严谨治学、热心助人、平等待人、毫无民族偏见。
- 鲁迅:怀有感恩之心,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4. 深入探讨(15分钟)
- 问题探究:
- 为什么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这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转变?
- 作者为何选择用“藤野先生”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
- 小组合作:
分组讨论并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鲁迅的内心世界。
5.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全文内容,总结藤野先生的形象和鲁迅的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思考:
- 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 如果你是鲁迅,你会如何面对这样的选择?
6.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最难忘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老师”的理解。
- 阅读《朝花夕拾》其他篇目,比较不同篇章中鲁迅对人物的描写方式。
五、板书设计
```
鲁迅《藤野先生》
┌───────────────┐
│ 人物形象:藤野先生 │
│ 严谨、认真、无私、无民族偏见 │
└───────────────┘
↓
┌───────────────┐
│ 鲁迅情感:尊敬、感激、怀念 │
└───────────────┘
↓
┌───────────────┐
│ 主题:师生情、爱国心、人生选择 │
└───────────────┘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理解文章深层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提升文本解读的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