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特点。
-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唐雎不畏强权、坚守正义的精神品质。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
- 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语气及语言艺术。
- 难点:
- 理解唐雎“士之怒”的深层含义及其历史意义。
- 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 教师:PPT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历史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在古代,面对强权,有人选择屈服,也有人选择抗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中,有一个人面对强大的秦国,没有低头,而是用智慧和勇气捍卫了国家尊严。他是谁?他做了什么?”引出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标出生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3. 教师讲解文言词汇,如“易”、“怫然”、“休祲”等,并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推测词义。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0分钟)
1. 分段讲解:
- 交代背景,秦王要求交换土地,唐雎奉命出使。
- 唐雎与秦王正面交锋,展现其机智与坚定。
- 第三段:唐雎以“士之怒”震慑秦王,完成使命。
2. 问题探究:
- 唐雎为什么敢于面对秦王?他的底气来自哪里?
- 秦王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 “士之怒”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3.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扮演唐雎与秦王,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人物心理的理解。
(四)总结提升(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唐雎的形象: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维护国家尊严。
2.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需要“不辱使命”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词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士之怒”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背景:秦王欲易地,唐雎奉命出使
对话:唐雎与秦王激烈交锋
人物:唐雎——智勇双全、不卑不亢
秦王——骄横傲慢、最终退让
主题:不畏强权,坚守使命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