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他离开四川前往楚地(今湖北一带)的途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过荆门山时所见的壮丽景色,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原文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逐句对照翻译
1.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远渡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荆门”是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楚国”指古代楚地,即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广阔的原野逐渐消失,江水奔流入辽阔的荒原。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眼中天地辽阔、山川壮美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开阔的心境。
3.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光下,江面如一面飞来的明镜;云雾中,仿佛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楼阁。
这里用比喻手法描绘江上月色和云霞的奇幻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4.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喜爱故乡的江水,它千里迢迢送我远行。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也体现出他对旅途的不舍与感慨。
三、赏析与理解
《渡荆门送别》虽为送别之作,但并未直接表达离愁别绪,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远方世界的向往与对故乡的眷恋。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天地之间的壮阔景象,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风格。
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将现实中的自然景观与想象中的幻境巧妙结合,使整首诗更具艺术感染力。
最后两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则是全诗情感的升华,将诗人的情感寄托在故乡的江水中,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令人动容。
四、总结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它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读此诗,不仅能感受到李白诗歌的豪迈气概,也能体会到他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