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明确作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说法的反驳态度。
2. 分析文章的结构与论证方法,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逻辑严密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驳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 难点:把握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你认为中国人是否真的失去了自信力?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如文化自信、国家发展等,引出鲁迅的文章主题。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主要论点和结构。
2.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态度是“没有失掉自信力”,并指出其理由。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分段讲解:
- 提出问题,引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说法。
- 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表现,指出其错误。
- 第三段:揭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背后的深层原因。
- 第四段:强调中国人的自信力并未丧失,呼吁树立民族自信心。
2. 重点分析鲁迅的论证方式:
- 反问与讽刺: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 对比手法: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与事实进行对比。
- 情感渲染: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 小组讨论:
- “鲁迅所说的‘自信力’指的是什么?”
- “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体现民族自信力?”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增强情感共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时事热点,如传统文化复兴、科技发展、国际形象等,探讨当代中国人的自信力表现。
2.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中国自信》,要求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表达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鲁迅文章的现实意义。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看法。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深入思考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和写作实践,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不同观点的表达,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
五、板书设计: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鲁迅
一、主要观点:中国人从未失掉自信力
二、论证方法:反问、讽刺、对比、举例
三、核心词:自信力、民族精神、文化认同
四、现实意义:树立民族自尊与自信
```
六、教学资源推荐:
- 鲁迅《且介亭杂文》选读
- 《觉醒年代》相关片段
- 当代文化自信相关报道或视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