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瞪字的成语及解释】在汉语中,许多成语不仅富有文化底蕴,还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其中,“瞪”字虽然不常出现在成语中,但一旦出现,往往能传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或动作描写。本文将介绍一些含有“瞪”字的成语,并对其含义进行详细解读。
1. 瞠目结舌
释义:形容因惊讶、害怕或无言以对而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
出处:《后汉书·马皇后纪》:“太后曰:‘吾闻之,人主失道,天下叛之。’帝默然,太后亦不复言。于是群臣皆不敢言。帝乃召公卿入,问其状。公卿皆曰:‘陛下诚有德,天下归心。’帝曰:‘若此,则吾何忧?’太后曰:‘今诸王多骄奢,不可不察也。’帝曰:‘然。’遂命尚书省详议。于是诸王皆惧,莫敢违命。帝由此亲政,朝政渐修。时人称帝为‘明君’。然帝性宽仁,未尝加刑于人,故天下安。然至是,诸王皆畏帝,不敢妄动。帝每见大臣,必先问其所言,然后决断。其用心如此,故天下之人皆称帝为‘明主’。然帝虽贤,亦有不足之处,如好游猎,喜声色。然终不失为一代英主。”
用法: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意外或震惊时的反应。
2. 怒目圆睁
释义:形容非常愤怒,眼睛瞪得很大。
出处:常见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人物情绪激烈。
用法:多用于描写人物生气或激动时的状态。
3. 目瞪口呆
释义:形容因惊讶或恐惧而愣住,说不出话来。
出处:常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表达一种突如其来的震撼感。
用法:适用于各种场合,尤其是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时。
4. 怒目而视
释义:形容愤怒地盯着对方看。
出处:出自古代典籍或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之间的冲突或紧张气氛。
用法:可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因不满或敌意而产生的目光交流。
5. 瞠目而视
释义:形容惊讶或困惑地看着某人或某事。
出处:多用于书面语,表达一种茫然或不解的情绪。
用法:适用于描述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心理状态。
这些含有“瞪”字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它们通过简单的词语组合,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场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