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优质课参赛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 掌握文中提到的几个典型例子,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 学会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现象、准确把握语言风格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追求语言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与语言运用中的实际意义。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语言审美观与治学精神。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思考“咬文嚼字”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句话写出来,别人看了觉得不太对劲?或者你觉得自己的表达不够准确?这时候,我们是不是需要‘咬文嚼字’呢?”引出课题《咬文嚼字》,并简要介绍作者朱光潜。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语言风格。
2. 提问引导: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咬文嚼字”?
3. 学生交流初读感受,教师归纳总结。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分段讲解,结合具体例子分析:
- 如“推敲”典故,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语言的微妙变化。
- 分析“月光如流水一般”的修改过程,理解“静”与“清”的区别,体会作者对语言美感的追求。
- 讨论“独携天上小团月”一句的改动,探讨语言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2. 小组讨论:你认为“咬文嚼字”在写作中是否必要?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错别字或用词不当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辨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咬文嚼字”?如何做到既准确又得体?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教师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认识到“咬文嚼字”不仅是对语言的精细处理,更是对思想的深度打磨。它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敬畏与追求。
2. 学生谈收获,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语言,提升语言素养。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围绕“我眼中的咬文嚼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2. 从自己写过的作文中挑选一段文字,尝试进行“咬文嚼字”式的修改,并说明修改理由。
六、板书设计:
```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核心观点:语言之美在于细节
关键词:推敲、月光、独携、意境
意义:严谨治学、追求美
方法:分析、比较、联想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帮助他们理解“咬文嚼字”的深层含义,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但在时间分配上还需优化,部分环节可以更加深入,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