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怡然自得】的意思,拼音,出处、典故,造句,及近义词】“怡然自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内心安详、满足,神情愉快的样子。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一个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感,也体现了对生活的从容态度。
一、成语的基本信息
- 拼音:yí rán zì dé
- 释义:形容人感到非常满足、愉快,心情轻松自在,没有忧虑或烦恼。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怡然”和“自得”两个部分组成,“怡然”表示愉快、安适;“自得”则指自我满足。
二、出处与典故
“怡然自得”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其言虽未尽,然足以观其志矣。若夫隐居山林,怡然自得,不求闻达者,是贤者之风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隐居山林、内心安详、不追求名利的人,是品德高尚的贤者。
此外,在《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会性多权谋,好学,有文才,喜谈玄理,每与宾客论议,怡然自得。”
说明在古代,这个成语也常用于描述人物在思想交流中表现出的愉悦与自信。
三、造句示例
1. 老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脸上露出怡然自得的笑容,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2. 他在工作中虽然忙碌,但总是怡然自得,从不抱怨。
3. 这位画家在创作时常常怡然自得,仿佛置身于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四、近义词
- 心满意足
- 悠然自得
- 自得其乐
- 安然自若
- 得意洋洋(注意:此词略带贬义)
五、使用场景与情感色彩
“怡然自得”多用于描写人在舒适、满足的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具有积极正面的情感色彩。适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口语、书面表达等多种场合。
六、总结
“怡然自得”不仅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去面对,这正是“怡然自得”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