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实录(定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基本含义和句式特点;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表达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力量,体会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疏通文意,掌握关键语句的翻译;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一神话故事的寓意。
-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神话背后的文化意义,体会古代人对天地变化的想象与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正是来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并进行正音。
3. 文本解读(20分钟)
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内容,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例如:
-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
- “昔者”:从前;
- “争为帝”:争夺帝王之位;
- “怒而触”:愤怒地撞击。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怒”的情绪表现以及“触不周山”的动作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共工的激烈情绪和神话色彩。
4. 深入探讨(1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
- 共工为什么要撞不周山?他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性格?
- 这个故事在古代社会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如果你是共工,你会怎么做?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部分学生认为共工是因不甘失败而采取极端手段,也有学生认为他代表了反抗精神。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展示其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片段,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神话中人物的性格与行为,进一步体会中国神话的独特魅力。
6.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神话不仅是古人对自然的解释,更是他们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最后,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神话内涵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今后可加强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思想价值。
五、板书设计
```
一、导入:神话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朗读感知,正音正调
三、精读:疏通文意,理解词句
四、探究: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五、拓展:联系其他神话,深化理解
六、总结:归纳要点,布置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