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原文】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他背着你,悄然离去。我一直在等,等他回头,等他回头看我一眼,可是他没有。他只是继续往前走,走得越来越远,直到我的视线再也追不上他。
那一次,我在机场送他去美国读书。他提着行李箱,步伐坚定,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离别。我站在安检口外,想说些什么,却只是一句“路上小心”。他点点头,转身走进了安检通道。我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心里空荡荡的,像是被什么东西掏走了。
后来,我常常想起那个场景。那时候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目送”这个词的含义。我以为,只要我看着他离开,他就会回来。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有些告别,是永远的。
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学校报名。他背着书包,走在前面,我跟在他后面,默默地注视着他。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目送”不只是送别,更是一种无声的牵挂。我看着他走进教室,然后转身离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我知道,他正在长大,而我,只能在他的身后,默默地看着他一步步走向远方。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站在医院的走廊里,看着他被推进手术室。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目送”。我没有办法阻止他离开,只能站在那里,看着他被推走,心里充满了无力和悲伤。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目送”的沉重。
后来,我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外面的街道,想着那些曾经送别过的人。他们有的回来了,有的再也没有回来。而我,只能一次次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们离开,然后独自承受这份孤独。
“目送”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它藏在每一次离别的背后,藏在每一次目光的交汇中。它不张扬,却深深扎根于心底。或许,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断目送别人,也被别人目送。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成了别人的“目送”,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也许,那时的我会像现在的我一样,站在远处,看着那个人慢慢远去,心中满是不舍与无奈。
但无论如何,我都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对他们的爱与牵挂。因为,有些话,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用目光,静静地传达。
《目送》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它记录了我生命中那些无法忘怀的瞬间,也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离别,如何珍惜当下。
或许,这就是成长的意义——学会目送,学会放手,学会在沉默中感受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