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语录90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对后世的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智慧。以下是对儒家经典语录的总结,精选出90句具有代表性的语录,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主张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格物致知。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自我修养达到社会和谐。这些经典语录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的思想境界,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做人处事的指导原则。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选取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荀子》等经典著作中的精华语句,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个层面,力求全面展示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
二、儒家经典语录90句(表格)
序号 | 出处 | 语录内容 |
1 | 《论语·学而》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2 | 《论语·学而》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 | 《论语·学而》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4 | 《论语·学而》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5 | 《论语·学而》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6 | 《论语·为政》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7 | 《论语·为政》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8 | 《论语·为政》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9 | 《论语·为政》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0 | 《论语·为政》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11 | 《论语·里仁》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12 | 《论语·里仁》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13 | 《论语·里仁》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14 | 《论语·里仁》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15 | 《论语·公冶长》 |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16 | 《论语·公冶长》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17 | 《论语·雍也》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18 | 《论语·雍也》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19 | 《论语·述而》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20 | 《论语·述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21 | 《论语·述而》 | 吾与点也! |
22 | 《论语·泰伯》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23 | 《论语·泰伯》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24 | 《论语·泰伯》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25 | 《论语·泰伯》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26 | 《论语·子罕》 |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27 | 《论语·子罕》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28 | 《论语·子罕》 |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29 | 《论语·子罕》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30 | 《论语·子罕》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31 | 《论语·卫灵公》 | 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
32 | 《论语·卫灵公》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33 | 《论语·卫灵公》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34 | 《论语·卫灵公》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35 | 《论语·颜渊》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36 | 《论语·颜渊》 | 克己复礼为仁。 |
37 | 《论语·颜渊》 | 仁者爱人。 |
38 | 《论语·颜渊》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39 | 《论语·颜渊》 |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40 | 《论语·子张》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41 | 《论语·子张》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42 | 《论语·子张》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43 | 《论语·子张》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44 | 《论语·子张》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45 | 《论语·子张》 |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46 | 《孟子·梁惠王上》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47 | 《孟子·梁惠王上》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48 | 《孟子·梁惠王上》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49 | 《孟子·梁惠王上》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50 | 《孟子·梁惠王下》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51 | 《孟子·公孙丑上》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52 | 《孟子·公孙丑上》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53 | 《孟子·公孙丑上》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54 | 《孟子·公孙丑上》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55 | 《孟子·公孙丑上》 |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
56 | 《孟子·滕文公上》 |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57 | 《孟子·滕文公上》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
58 | 《孟子·滕文公上》 |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
59 | 《孟子·滕文公上》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
60 | 《孟子·滕文公上》 |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
61 | 《孟子·离娄上》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62 | 《孟子·离娄上》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63 | 《孟子·离娄上》 |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
64 | 《孟子·离娄上》 |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
65 | 《孟子·离娄上》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66 | 《孟子·离娄下》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67 | 《孟子·离娄下》 |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68 | 《孟子·尽心上》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69 | 《孟子·尽心上》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70 | 《孟子·尽心上》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71 | 《孟子·尽心上》 |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72 | 《孟子·尽心下》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73 | 《孟子·尽心下》 | 惟仁者宜在高位。 |
74 | 《孟子·尽心下》 |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75 | 《孟子·尽心下》 | 万物皆备于我矣。 |
76 | 《孟子·告子上》 |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
77 | 《孟子·告子上》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78 | 《孟子·告子上》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79 | 《孟子·告子上》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80 | 《孟子·告子上》 |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81 | 《孟子·告子下》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82 | 《孟子·告子下》 |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
83 | 《孟子·告子下》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84 | 《孟子·尽心下》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85 | 《大学》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86 | 《大学》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87 | 《大学》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
88 | 《中庸》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89 | 《中庸》 |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
90 | 《礼记》 |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三、结语
儒家经典语录不仅是古代士人的精神指引,更是现代人修身立德的重要参考。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深入体会。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诚信、礼仪等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