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涂炭什么意思】“生灵涂炭”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战乱或灾难后,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惨不忍睹的景象。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多用于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对和平的渴望。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生灵涂炭 |
拼音 | shēng líng tú tàn |
出处 | 《资治通鉴·唐纪》:“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
释义 | 形容人民遭受极大的苦难,生活极其悲惨。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战争、灾荒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的情景。 |
近义词 | 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生离死别 |
反义词 | 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 |
二、成语背景与使用场景
“生灵涂炭”最早出现在古代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多用于描写战乱、饥荒、暴政等造成的大规模人民苦难。例如:
- 历史事件:如近代的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地区因战火而生灵涂炭。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中,常用来渲染战争或灾难带来的惨状,增强情感冲击力。
- 现代应用:在新闻报道或评论中,也可用来形容某些地区因自然灾害或政治动荡而导致的严重民生问题。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1. 避免滥用:虽然“生灵涂炭”感情色彩强烈,但不宜随意使用,否则可能显得夸张或不恰当。
2. 注意语境:该成语适用于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战争、饥荒、暴政等,不适用于日常生活的困难。
3. 搭配得当:通常与“战火”、“灾难”、“动乱”等词搭配使用,以增强表达效果。
四、总结
“生灵涂炭”是一个富有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成语,强调了人民在极端困境中的苦难。它不仅是语言的表达工具,更是对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在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确保其意义准确传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灵涂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体现,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