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精选范文 >

三寸之舌的典故

2025-10-15 02:54:19

问题描述:

三寸之舌的典故,跪求好心人,别让我孤军奋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15 02:54:19

三寸之舌的典故】“三寸之舌”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人能言善辩、口才出众的成语。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用来形容一位善于言辞、能够凭借语言改变局势的谋士。

这个成语的背后,蕴含着一段关于智慧与口才的故事,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语言力量的高度认可。

一、

“三寸之舌”出自《史记》,原指舌头只有三寸长,但其作用却能影响国家命运。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派门客毛遂前往楚国求援,毛遂凭借自己的口才说服楚王出兵援助赵国,最终化解了危机。从此,“三寸之舌”便成为能言善辩、有影响力人物的象征。

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语言的力量,也反映了在关键时刻,一个出色的辩士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说明
典故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出处原文 “毛遂自荐,曰:‘臣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今使楚而弗强,是无天也。’”
典故内容 毛遂以三寸之舌说服楚王出兵,帮助赵国解围。
成语含义 形容人能言善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争霸,人才辈出,口才成为重要的政治资本。
后世影响 被广泛用于形容有辩才的人,也常用于鼓励人们注重语言表达能力。
文化意义 强调语言在政治、外交中的重要性,体现古代对智者的尊重。

通过“三寸之舌”的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的舞台上,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拥有清晰的思维和优秀的表达能力,始终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

以上就是【三寸之舌的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