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焉不详典故】“语焉不详”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其言也详,其事也略。”后人将其引申为“语焉不详”,意指说话或文字表达不够详细、模糊不清。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某种描述过于简略、缺乏具体细节,让人难以理解。
在古代文献中,“语焉不详”多用于对历史事件、人物言行的记录进行评价。例如,在史书或文集中,若某段记载内容简略、缺乏背景信息,后人便可能用“语焉不详”来形容。
语焉不详典故总结
典故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原文引用 | “其言也详,其事也略。” |
成语演变 | 由“其言也详,其事也略”引申为“语焉不详” |
成语含义 | 指说话或文字不够详细、模糊不清 |
使用场景 | 批评描述不够具体、缺乏细节的内容 |
文化意义 | 强调语言表达应清晰、详尽,避免含糊其辞 |
总结
“语焉不详”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经典文献,强调语言表达应具备清晰和详尽的特点。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于批评某些内容表述不清、缺乏细节的情况。无论是文学创作、历史研究还是日常交流,都应尽量做到言之有物、条理分明,避免“语焉不详”的现象出现。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与规范。
以上就是【语焉不详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