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碳动态变化从主导碳源到新兴碳汇

发布时间:2024-02-05 17:31:02 栏目:精选知识

    导读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QZP)——中亚、南亚和东亚交界处的广阔高原——湖泊的年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一些湖泊在 1970 年至 2000 年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QZP)——中亚、南亚和东亚交界处的广阔高原——湖泊的年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一些湖泊在 1970 年至 2000 年间从碳源转向碳源2000 年至 2020 年期间下降,这一发现对相对于中国整体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估计具有影响。

    该研究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技术》杂志上,提供了对 QZP 地区湖泊年度 CO 2通量变化的时间和程度的见解。

    作者发现,QZP湖系统在1970年至2000年期间通常充当碳源,年CO 2交换通量为2.04 ± 0.37 Tg C yr -1。 2000年至2020年,部分淡水湖和咸水湖由碳源转变为小型碳汇,QZP湖泊年CO 2交换通量下降至1.34±0.50 Tg C yr -1。

    2000年之前,青藏高原1970—2000年平均气温较低,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比例较低,呼吸作用对C排放的影响较为明显。 2000年以后,QZP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同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 2超过呼吸释放的CO 2,​​水-气界面pCO 2下降,水体饱和度逐渐降低,这些都有利于CO 2进入水体。

    青藏高原上湖泊大多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富营养化程度较低。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对光的可用性非常敏感,太阳辐射的轻微减少也会减慢呼吸过程并逐渐减少CO 2排放。

    此外,太阳辐射对于湖冰融化期间的碳排放至关重要。当春季湖冰开始融化时,对流引起的水柱循环(翻转)导致CO 2大量流出。

    近几十年来,QZP年太阳辐射普遍下降,这将削弱水体的对流,从而减少CO 2排放。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湖区面积扩张速度加快,为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由于河流径流增加,QZP湖泊获得了更多的养分输入,增加了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湖泊面积的扩大还降低了湖泊的盐度水平,减少了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毒性压力。此外,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了更多的CO 2 ,​​从而增强了碳固定作用。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过去五十年来QZP湖 碳排放量的减少。这一趋势表明,在全球气候持续变化的背景下,QZP湖泊可能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