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是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中的开篇之作,也是他诸多咏怀诗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全诗以夜晚难以入眠为开端,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坐时的心境与所见之景。在寂静的深夜里,诗人无法安睡,于是起身弹奏起琴来,试图通过音乐来排遣内心的烦闷。然而,琴声并未能真正驱散他的忧愁,反而更加凸显出他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明月透过轻薄的帷帐洒下清辉,而凉爽的夜风则吹动了他的衣襟。这样的景象本该是宁静美好的,但对诗人而言,却更增添了一份凄凉与落寞。远处传来孤雁的哀号以及飞鸟在树林间啼叫的声音,这些自然界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也愈发衬托出环境的空旷与冷清。
最后,诗人徘徊于庭院之中,思考着自己究竟想要看到什么。然而,无论他如何寻找,最终只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忧伤笼罩着自己。这种忧伤并非来自具体的事件或人物,而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存在状态,是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一种深刻体验。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独特气质与思想境界。他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困境,既不逃避也不沉溺,而是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感悟,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受社会现实带来的压力与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