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精选范文 >

《姥姥的剪纸》教学案例(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5-06-22 17:05:24

问题描述:

《姥姥的剪纸》教学案例(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急!求大佬现身,救救孩子!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2 17:05:24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姥姥的剪纸》是一篇充满温情与文化韵味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以及她与孙子之间深厚的亲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并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设计了一套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 体会姥姥剪纸艺术的魅力及其对家人情感的影响。

3.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学会表达自己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姥姥剪纸作品中的艺术美及其背后蕴含的家庭温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挖掘深层次的情感意义,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珍惜身边的亲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展示几幅精美的剪纸图片,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一张普通红纸制作而成的哦!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吗?”接着引入课题《姥姥的剪纸》,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感知

1. 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字音,标记不熟悉的词汇。

2. 整体把握:提问:“姥姥擅长什么?她的剪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三、深入探究

1. 品析细节: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姥姥剪纸动作、神态及成品特点的具体句子,如“只见她双手灵巧地翻飞……”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艺术美感。

2. 感悟情感:讨论:“为什么说‘姥姥的剪纸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这仅仅是因为技术好吗?”帮助学生认识到剪纸背后承载着姥姥对孩子深深的爱意。

四、拓展延伸

组织一次小型实践活动——“我的第一幅剪纸”。每位学生尝试模仿简单的剪纸技巧完成一幅作品,并写一段短文描述创作过程及感受。最后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五、总结升华

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强调剪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同时呼吁大家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常怀感激之心对待身边的人。

板书设计:

- 姥姥的剪纸 → 技艺精湛 → 家庭纽带

- 温馨回忆 → 真挚感情 → 文化传承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不仅能让学生们学到知识,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